1. 首页
  2. 教学之窗
  3. 优秀课件
优秀课件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本课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问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

一、设计思想:本课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问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欣赏宁静恬适的意境;二是联想思辨——诗人对待人生的思想态度。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单元要求通过诵读欣赏意境体会作品中浓郁的情调。与初中诗歌学习相比,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审美,少一些对文本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而且初中阶段以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所以对于本课教学,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和审美,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通过他们自己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教师只是指导,尽可能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将学生发动起来。

四、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诗歌意境。

2、理解诗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3、评价作者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训练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难点是评价诗人的生活态度。

六、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就作者的生平事迹做一个简单的收集整理、查阅分析。对作者的生活态度有个大体了解,同时收集所学过的有关作者的诗文,体会概括作者诗歌的感情及诗歌所具备的独特个性。

七、教学过程

导入: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他就是(陶渊明)(学生一起回答)1600年前,陶渊明为我们构想了一个桃花源,那是一个景美、人美、生活美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园田居》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

授课过程:

  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来学习这一首诗。(理解题目,根据题目猜测诗歌的大体内容)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音速、停顿,想象诗歌所绘之景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人心境。

2.赏析意境,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1)、读18句,引导学生讨论:师: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陶渊明却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隐居生活,为什么?

点拔:结合以前学过的《归去来兮词》及作者背景

明确: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性本爱丘山”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所以诗人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于是便有了《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以诗人毅然辞官回归故乡。

提问:(2)、读918句,提问①回到丘山的“鸟”,回到故渊的“鱼”过上了怎样的生活?学生找出诗中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

明确:简陋的茅草小屋周围有地十多亩,还有茅草小屋八、九间。屋后榆柳,相互掩映;堂前桃李,列植成行。住在这里,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依稀可辨:偶尔还能听到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啼;“我”的门庭内没有官场的案牍琐,“我”在闲适的屋空中悠然自得。

[说明]   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再现形象。随着形象在头脑中的复活,才会触动其情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进入角色,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问②: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写出了居所的空旷、简陋。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浓荫密盖,桃李飘香,集色彩与味道于一体,是近景。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片宁静、祥和、朦胧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景,以动衬静,更显其静

近景方宅、林园,现出环境的幽雅、宁静;远景远村、狗犬,以动写景,更显其静,炊烟袅袅,给人祥和恬适的感觉。在对广阔的田园景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喜爱。这与虚伪、欺诈、相互倾轧的上层就会形成了解的对比,也具有了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说明]   这节景物的描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出问题,激发思考,最终使问题得以体决。使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

3、深入探讨,评价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提问:(1)初中我们学过《五柳先生传》,从中我们知道回归田园的陶渊明生活潦倒,但他却没有丝毫抱怨,更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残酷,将田园生活写得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比什么都重要。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他生来不会逢迎世俗,进入令人失望的官场违背了他的本意,是误入尘网,是被困樊笼。回归田园才是顺应本性的生活,即使生活潦倒、困顿不堪,诗人也心满意得、无比欣慰。而他的诗歌正展示了其宁静丰足的内心世界,抒发了他超凡脱俗的高远志向,更是诗人人格超越自我的文字体现。

提问:(2)作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认为才是找到自我。你认为作者的生活态度可取吗?陶渊明辞官归隐,有人这样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教师小结: 我们应该辨证地来看待陶渊明,他不愿意在污浊的官场中生存,回到自然,体现了他崇尚的人格;但他逃避现实,没有勇气去改变现实,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学习,以后积极投入到社会当中,为社会做贡献。

4、作业设计

1)、将课文中的第二段田园风光图改写成一段散文。

2)、有人说,陶渊明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你认为呢?

参考: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然而,他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叶嘉莹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厌弃                  喜爱

                                             

 官场:污浊、虚伪、庸俗。     田园:幽雅、宁静、祥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