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教学之窗
  3. 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

高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和“减负”工作的深入,学校的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新问题、新热点。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学生的价值取向和

 

随着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和“减负”工作的深入,学校的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新问题、新热点。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这在高中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处于花季、雨季的高中学生,年龄大都在1618岁之间,这一时期,是他们生理、心理发育日臻成熟、思想意识逐渐定型、世界观日渐形成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身体增长速度放慢,体形、体力已大致接近成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对平衡,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基本成熟,感知能力进一步加强,兴趣日益深化,情感日渐稳定、丰富、细腻,但更为含蓄、隐蔽,不愿轻易对人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认识已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与自觉性,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较高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能力,但也不乏主观性;辩证逻辑思维正在形成,但看问题常常片面、偏激,容易轻率下结论;有理想,但有时又难免脱离实际,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能积极追求进步,但又有畏难情绪,缺乏自信;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渴望能自己支配自己的命运,但又对前途、对即将踏进社会忧心忡忡;自立意识强,不愿意时时处处受人指挥,但又渴望有人关心自己、重视自己、帮助自己。因此,他们的心理负担重,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             认知障碍

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但毕竟阅历还浅,为人处世的经验尚少,因而看问题往往十分肤浅,常常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观性、随意性。所以,这时即使学生有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和决心,可是,由于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这种认识障碍就会成为学生前进的阻力。分辨不清孰是孰非,在行为上就表现为违反道德规范,比如不守纪律,调皮捣蛋,出风头,恶作剧等,这自然得不到他人尤其是老师的认同。所以,不解决道德规范的要求和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就不能做好学生思想转化的工作。要帮助学生克服认识障碍,必须帮助学生学习正确分析事物,正确认识事物,在思想深处帮助他们认识事物的真伪。

二、情感障碍

中学生与小学阶段相比,兴趣日益深化,而情感却日渐深沉稳定,但也更为含蓄,更为隐蔽,而且从众心理较为突出,这就是他们在老师面前通常保持沉默的原因。有时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能意识到应该怎样做才符合道德规范要求,但有时或迫于形势,或受利益驱动,或因个人好恶,故在情感上与道德规范的要求发生抵触,表现为明知故犯:明明知道不应该这么做,可是偏偏要那样做。例如,有同学知道上课不听讲是不对的,但由于对老师有意见,或受其他同学的影响,就故意和老师捣乱。这种凭个人好恶决定是否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是学生道德修养的大敌,必须认真对待。首先,应该肯定学生凭感情用事得利、弊,

三、意志障碍

中学生阶段是成熟与幼稚并存的时期。一方面,辩证逻辑思维正在他们的头脑里形成,另一方面,看问题又容易偏激,常常轻易下结论;有理想,但有时又难免脱离实际,带有浓厚幻想色彩;能积极进步,但又有畏难情绪,缺乏自信。因此,有的学生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意志薄弱,尽管自己知道该怎么办,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因而常常在同一问题上犯相同的错误,给人以“屡教不改”的印象。这是非常正常的。这种情况也是造成知、行脱节的主要原因。教师要用鼓励、支持、欣赏的态度去帮助学生,教育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同时要有切实的行动,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拚搏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就会实现。

四、行为障碍

中学生大都好奇心强,追求新潮、新奇是其常见的行为。常有这种情况,老师越是禁止不准作的事,学生越是要做,这种消极道德体验在学生群体中并不少见。特别是当一个班集体风气不正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这就要求老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风,正确引导,这样才能解决学生消极道德体验的问题,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重视心理教育,在中学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2、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构建心理教育网络,在中学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3、重视心理疏导教育,坚持循循善诱;

4、加强环境建设,形成宽松的育人氛围,

    总之,帮助学生克服上述这些心理障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以为,思想教育具有渐进性、长期性,社会效益具有延缓性,方法具有多样性,因此,对所谓“问题学生”要注重心理教育,集中力量消除其心理障碍,同时,辅之以允许反复、耐心等待,那么,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决不能急于求成,渴望能“毕其功于一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