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教育科研
  3. 教科动态
教科动态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学校发展内涵——济源四中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总结当前我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济源四中“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总结
当前我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提出2010年为“素质质量年”,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 成立教师专业化成长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1、教师专业化成长领导小组
组长:李东阳(校长)
副组长:李占平(业务副校长)
成员:张国成 陈峰 李应军 汪建
2、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小组
组长:张国成
成员:陈耀武 赵永娥 闫世军 赵宗君 崔东风  
二、确定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目标
1、学习先进教育理念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自觉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拓展教育新视野,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要认真学习统一下发的《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走进高中新课改》、《走进新课程》、《走进最理想的教育》、《今天怎样做教师》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等教育理论著作。教师要积极撰写学习心得和反思小结,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2、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灵魂,教育科研只有扎根于教育实践的土壤上才能枝繁叶茂。始终坚持将校本教研、课改实验、素质教育与课题研究融为一体,提高实效性。以教研组(或备课组等)为单位,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使日常的教育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在实行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受到观念、施教水平以及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和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课例分析、专题研讨、理论学习、专家引领、校际交流等多种途径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不懈开展好每学期两轮“听评课”活动,通过听评课的开展,可以促使教师深入备课,勤于探索,锐意创新,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二是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特别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的学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三、制定具体工作措施
1、案例反思
提倡、鼓励教师及时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坚持撰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和教学案例,倡导教师养成反思教学的职业习惯。主要通过校园网站“研修平台”进行教学案例、反思展评,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效果,及时整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困惑,提出问题,并在与同伴互助中进行研讨,在研讨中提高。教科室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布置作业,所有教师都围绕这一主题在网上上传作业,教科室每周有专人进行批改,定期公布结果。在上学期末,学校表彰了表现优秀的10人为“校本研修先进个人”。
2、落实常规教研活动
实施新课程的学科备课组的学习和教研活动,应坚持进行集体备课、评课、问题研讨等活动。活动要有计划、有安排、有记录。每个课时都要有准备充分、切实可行的教案。每个模块开课前备课组与任课教师要制定本模块教学实施计划,模块教学结束后,备课组和任课教师要在认真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交客观的有借鉴价值的质量分析与模块教学的总结报告。
(1)、坚持听、评课活动。
每学期进行两轮“听评课”活动,第一轮在教研组内由各年级备课组先进行公开课展示,要求每人都做一节课,然后第二轮在此基础上由各备课组选出优秀教师参加学校层面的公开课(汇报课),评选出优秀的由学校颁发证书。要求学校行政会议成员在第一轮每周坚持至少听两节课,在第二轮全程参与听课。
每学期教师听评课达20节以上,提倡互听、互学,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期末纳入考核之中,强调过程,检查听、评课笔记,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展示活动
本学期,为了检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成果,学校组织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展示活动,全校共有12名教师参与了此项活动,他们通过“课模”介绍、课例展示为全校教师呈现了一节节精品课。通过此项活动,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求精、求好、求新”成为共识,以此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3)、参加市“优质”课评选活动
本年度胡芳、陈贯玲等10位老师参加了市 “优质”课竞赛活动,6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受到了市教研室老师的一直好价。
(4)、加强集体备课
坚持以教研组为核心,以备课组为单位,加强了集体备课活动。同时,备课形式又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改革。除有中心发言人、书面材料、随机研讨外,还要走进课堂上引领课,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团体智慧作用于课堂教学。
3、为新课程实施提供资源支持和学习交流的机会
教科室结合新课程实施工作为各学科提供数量足够的课程教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经验等学习、研究资料和书刊。聘请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和会诊式的讨论交流。教导处提供数量足够的网络资源。学校适时安排组织教师,到新课程实验已取得成果的学校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及同科研讨、交流活动。
4、实施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帮扶工作
凡新教师任课不足三年,及任课达三年以上但教育教学工作等未达到要求者,必须在同学科组配教学水平高、教研能力强、敬业精神和事业心强的优秀教师作为帮扶培养导师,对其从教学、教研、思想、课堂与班级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培养。培养指导期为1—3年。
5、课题带动
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科研与课题为抓手,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展校本研究,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中实现专业发展。科研课题研修是校本研修最重要的校本研修方式,而且课题立项不断升级,参加研修的人员不断增多,实现全员参与,全员研修,全员提高,使课题研修形成学校风气与特色。近两年来,学校共承接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促进了自身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加快了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6、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技能培训、新课程培训等。今年前半年选派15人参加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培训,暑假安排16人参加济源市教育局“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10月份安排21人参加“国培计划”-“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每年安排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高考培训、班主任培训等主题培训达50余人次。通过这些培训,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
(2)、利用寒暑假举行全体教师培训班,邀请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有关专家到校通过讲座、示范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提升广大教师业务素质。
(3)、利用每周教师例会时,安排一名优秀教师进行“心路共享”,就班级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典型发言,与大家交流,共同分享先进理念和方法。
7、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硬件环境
我校有3个标准微机室,班班有多媒体、电视,还有多媒体教室、教师阅览室、图书室、美术室等硬件设施,同时,积极为教师购买学习资料,支持教师学习、发展,学校有较好的办公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每人一台电脑,使广大教师能心情舒畅的学习、工作、发展。

四、工作制度与考核制度
1、以各年级为组织,成立课题中心组,分组活动。做到围绕学校总课题确定切合实际(不同年级,不同内容、年龄段)的子课题,开展教学研究。
2、每两周集体组织一次理论学习,转变教研理念。
3、每学期请1——2次专家、研究人员到校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和理论讲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利用校园网和研修平台,及时上传研究成果和学习心得。
5、每个教师每学期要写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一篇,并力求发表。
6、教师专业成长领导小组对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开展情况,适时进行监督和评估,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7、学校建立教育教研考核评价办法及奖励机制,设立专项研究基金,保证教育科研工作顺利推进。
8、教师专业成长工作由教科室和教导处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按学期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者进行奖励和表彰,对考核达不到规定标准者要给予批评教育,对存在问题严重者,令其暂停其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通过创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先进学校,促进了我校的全面快速发展。近两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国家、省、市级交流中奖获近200篇。在市教育局举行的优质课、观摩课、公开课大赛中,我校教师陈贯玲等8人获一等奖,10人获二等奖。学生学术竞赛获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9项,市级奖25项。我校的高考成绩连续10几年位居济源市同类普高之首,会考各科一次性通过率据保持在95%以上,位居同类普高前列。
近年来,学校的知名度逐步提高,先后获得“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绿色学校”、“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先进单位”、“河南省心理健康实验学校”、“河南省教育科研示范校”、“河南省教育科研基地”、“河南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中实验室建设示范性学校”、“济源市示范性高中”、“济源市德育示范校”、“济源市环保先进单位”、“济源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济源市高考突出贡献奖”、“济源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济源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济源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等30余项荣誉称号。
六、问题与反思
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部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还存在强迫现象;研究的水平和层次还不够高;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没有严格执行;学校对教师“教育科研”考核量化得分在教师年度得分中的比例太少(5分,仅占5%);学校对校本研究的经费投入还有待加大。
总之,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项重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长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