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教学之窗
  3. 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

让学生在创新教学中成长

新课改认为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课程意识,即课程再创造能力。这里提出的课程再创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

新课改认为“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课程意识,即课程再创造能力。”这里提出的课程再创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课本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一句话,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时约束着我们的教,教学方法的雷同,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在以前的课堂里,教材的内容成了一种指令,课本的内容成了一种圣经,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千篇一律,在考试时也体现出考试范围的一种指令。近年来,教材的灵活性体现出来了。新课改提出的语文观让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得不思考:什么是“语文”?如何体现出教学的创新?……经过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实践,我认为可以这样来做:

一、把握课堂,创新教学的关键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各项教学改革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作用于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教学的实际,创造出适应社会需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结构安排上应根据时间学的观点和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课文的需要大胆设计,使课堂结构既严谨有序,又生动活泼。例如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我穿插了学生“说读”活动,使课堂结构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主角。再如一堂课的最后5分钟可安排学生讨论、点评、表演、精彩回放(在大脑中回映一节课的内容)等。又如,特级教师洪仁瑞老师上《孔雀东南飞》的时候,就别具一格地把教学活动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自读——学生分拟情节标题;第二步,改编——学生编写课本短剧;第三步,品评——学生品味鉴赏课文。三个教学步骤循序渐进,集读思写说于一体,,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的活动构成。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具体的落实。总之,在45分钟内,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安排,使课堂结构产生创造性效应。

二、激发兴趣,创新教学的前提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创设一种极具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为使课堂气氛达到活跃热烈,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主体意识”,在课堂中构建起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会更深地热爱教师,在学习上表现出更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三、质疑讨论,创新教学的手段

  "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强,遇事好问个为什么。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说道,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讨论是智力的激发,你一言,我一语,促使每人动脑筋思考,往往能迸发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营造质疑讨论的氛围?一是要相信学生。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的这种天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被压抑了,而今就是要把这种"天性"释放出来。二是要激励学生。在质疑讨论中,学生有一个由不敢到敢于提问、敢于发言的过程,有一个不善于到善于提问、善于发言的过程,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可经常组织"门诊式"(同桌间)、"会诊式"(小组内)、"辩论式"(班级中)三种形式的提问,以生带生,引导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教师都不能讥讽,而应用信任的目光及时加以鼓励。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更要多给提问的机会,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就要大力表扬,以保护他们提问的热情。天长日久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具有创新意识。

四、合作探究,创新教学的方法

  由于我们学生的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的种种不足,在文献资料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这对合作学习提出了必然的要求。只有同学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才能相互讨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学习中相互发现问题,相互质疑,不断否定,不断创新。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确立学习课题,然后要求学生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再后以小组会晤、班级交流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目的是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大交换的机会,从而共同提高,它具有强化学生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再研究的作用。在展示中,反对的、赞同的都会拿出自己的依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最后,师生一起把个体的、零星的研究成果整理、上升为具有理性的、逻辑性的成果。

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时,我要求学生课后三五人深入研究一篇作者另解寓言含义的文章,并且要求联系现实社会现象,并学会运用这种新解寓言的方法;《琵琶行》教学中采用学生分组分段合作学法,学生课后查资料、配乐诵读,课堂上发言声情并茂,用诗的语言去赏析诗,一种美的氛围在我们心中升腾,一种艺术的教育境界也已经形成……学生写这种文章往往兴趣颇浓而且思维特别活跃,其主要原因大概是与一般的命题作文不同,学生的这种小论文更带有批判性和创造性,也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想自由和个性色彩。

这样课堂就真正由“讲堂”变成了“学堂”,每个同学或小组既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又要注意去批判吸收别人有用的东西,合作中有争议,反思中求完善。

总之,创新课堂教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在具体教学行为之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及其永不枯竭的动力在于创新,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在课改路上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力让学生在创新教学中成长起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