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教育科研
  3. 教科动态
教科动态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李舒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获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度优秀成果一等奖《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获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度优秀成果一等奖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为省实验课题,批准文号为2009-JKGHA-003,立项时间为2010年6月,协议完成时间为2011年6月。课题主持人李舒文,课题主要成员黄国军,陈谢,卫元杰。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现实依据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目前存在3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片面追求“快”的方法,在知识教学方面存在缺漏,形成基础知识型的“差生”,在人文教育方面,形成人格教育的缺失或不足;二是重视学习方式的引进和照搬,缺乏课堂教学学习规律的实质探索的运用,教学效益不高;三是过度重视班级教学和学生整体教学,缺乏个性关怀和针对性教学,教学感染力弱,许多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甚至造成越来越多的差生,扩大和加重厌学情绪。选定本课题将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寻求成因和策略,廓清新课改实施以来农村小学校语文课堂学习存在的新问题,为进一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可靠借鉴。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理论。《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论述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个是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缺失性需要,一种是成长性需要。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与爱以及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得不到满足,个体的身心就不能正常发展,甚至危机失存;成长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认知和审美的需要,即个体在事业和前途方面发展的需要,两种需要在弱势群体子女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强烈。马斯洛的“学习的目的是自我实现”的理论将给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提供恰切的理论指导。另一个是罗杰斯的学习理论:人的本质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学习者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罗杰斯的这一观点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学生中心”说。他反对把学生看作“较大的白鼠”和“较慢的电子计算机”。他认为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和发展的自由,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变化,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中心。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就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在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力。相信每一名学生都具有罗杰斯所认为的人的本质,都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明确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促使他们成为能充分发挥作用和社会所需要的人。
3、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为农村语文教师提供教学方法参考。课题针对农村语文教学中教师基本素质的研究、课堂讲授方法的研究、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方法研究、后进生教育方法研究、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研究、特殊学生个案研究等,将为农村学校语文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本课题从语文教师的学科素质、备讲方法、学生语文学习心理、课堂学习方式、后进生转化等方面进行实验和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研究的过程是寻找提高效率的方法。
促进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教学实践和课改历程表明:过快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往往使语文教学偏向于工具性,忽视人文性; 而偏重于人文性,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培育,又往往会形成基础知识的欠缺。本课题从语文的人文和工具两大功能的结合点上进行研究,探求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将有效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本课题具有三个新:针对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探讨理念与方法的结合;针对农村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探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针对农村学校的中小学生探讨人文关怀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结合。课题研究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有益性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与参考。
二、课题研究的师资基础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的课题有:河南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深山区素质教育模式研究》、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教师教科研素质提高问题的研究》、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学校实施行为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学校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成果社会评价:前三项课题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专家组鉴定为:“达到省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并首先在本镇或本市推广应用。其中第二项课题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中直到了重大作用,第四项课题在推进公平教育、均衡教育中为当地教育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整体评价为: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科研含量和实践应用价值,教育效益良好。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大峪一小、二小、三小、五小、六小、七小6所学校的6个教学班。涉及180名学生和12位教师。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借住网络和报刊资料,寻找最新教育理论的支持,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丰富本课题研究内容,完善研究过程。
(2)调查法
调查语文教学现状、语文学习方法、后进生的学习表现,以及课题研究中行为的变化情况等,及时调整研究策略。
(3)行为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围绕研究目标,通过观察、检测、跟踪记录、结果分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探讨高效学习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4)经验总结法
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定期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验证、提炼,形成可靠性结论,并上升为教育理论的高度。
(5)个案分析法
在群体对象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个体,尤其是特殊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做好相关跟踪记录,定期进行变化情况分析。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主要步骤
1、研究目标
(1)理论目标:通过行为实验和文献研究,探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规律与方法。
(2)实践目标:通过操纵自变量,采用新办法,寻求提高农村学校语文教学效率和效益的途径,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从“以人为本”、“教好每一个学生”、“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基本理念出发,从语文课堂教学入手,用调查法研究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用准实验法研究课堂教学中新理念和新方法结合对课堂效率的影响;用行为研究法和个案观察法研究整体关怀和个性关怀相结合对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正向影响。研究有两个预期目标:一是探索语文教学“快”的方法,二是探索语文教学“慢”的方法。整个课题研究证明一个重要观点:让学生在“快”与“慢”的有机结合中享受语文教学的魅力。
3、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8—2009.10)
选定研究人员,组织总子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研究工作措施;召开总子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的课题开题会,公布研究方案,贯彻工作措施。
2、实施阶段(2009.11—2010.6后因故延至2011年6月)
(1)查阅报刊文献资料、搜索网络有关信息。
(2)设立实验班和对照班,采取语文教学新方法,对实验班进行自变量输入。
(3)对实验班语文教师进行实验方法培训。重点是语文教师的修养和课堂教学有效调控。
(4)实验教师在备课、讲课和课堂结构程序上,采用新的模式或方法,观测学生悦纳自己的主体意识,提高兴趣的学习意识及提高学习效果的量变情况。
(5)创设语文学习情景,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观测学生读写水平提升和语文综合能力强化情况。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分析
关于教师
首先,教师要带着信仰的力量,用信仰的虔诚去感化学生。
教师要信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职业,教师要信仰自己所教的学科,教师要相信自己所教的学生。
其次,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用思想去点燃课堂。教师应继承、借鉴学习中外教育家、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并结合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实践,深入地思考,形成自己对课标、教材、课堂、学生及教师自身的独特理解。
再次,教师要有教学勇气,用勇气构建富有生命张力的课堂。
教师对自身有强烈的认同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识,充满教学自信,并在教学中体验到心灵与心灵的存在和伟大,体验到奉献和收获的喜悦与幸福
最后,教师要有款待学生的态度,用款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款待学生,应坦露心灵,真诚地、挚爱的接纳学生,对学生不应有虚伪和矫饰的作秀和表演;教师的语言、语调、表情、眼神、体态、动作等等所有展示在学生面前的东西,都与学生达成心灵的共鸣和共感,以学生乐意接受、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通过这种方法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后,达到了两个明显效果:一是教师克服了心理动势不足的现象,增强了教好语文的自信心;二是改善了师生关系,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更加和谐。调查显示:教师自信率提高21%,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满意率提高26%。
关于教法
1.用生态性的方法培育智力差生。生态性的方法就是把智力做为生命成长的一个部分和一个过程,以人为本,在保护的前提下,在尊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培育和训练。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培养观察力和思维力。观察力就是教给观察的方法,如对比观察、重点观察、次序观察等,并引导学生在观察时配合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加强观察效果,在观察之后记下观察感受,形成观察习惯。
思维力的培养更多体现在学科教学中。在学习时,让学生比较、归类、分析、综合、概括、演绎、系统化和具体化,教师不代替学生,不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有一个思维的过程。课堂上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给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设疑不答,悬而不决。
2.用感染而不仅是训导的方法教育行为差生。表现在语文学习上的行为差生,主要指学习情绪不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好,还伴有其他不良好表现的学生。实验组从三个方面给予感染,一是崇拜者的行为感染。二是教育者的行为感染。三是同伴的行为感染。四是环境文化信息感染。让他们多看、多听、多接触悦目、悦耳、陶冶性情、颐养身心的语文材料。
3.用一定频率的训练提高技能差生。技能差生就是在学习某项技能时学得慢、效率低的学生。这里的技能是指除了理解等思维活动,还需要身体各部分器官参与并熟练掌握和操作的活动。技能培养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教育特点是,它更需要“慢”艺术,更需要等待。在学习某一项技能的开始阶段,教师一是给予方法指导,让学生按照正确的程序、要领去操作;再一是给予时间让学生练习。如读课文、写字、作文等。
以上方法付诸教学后,取得两个效果:一是开放班级和谐程
度提高,同学之间在课堂和课间的合作学习、合作活动更为团结融恰,违反纪律的行为逐渐减少;二是班级整体成绩,包括语文件之外的其他学科都有明显上升,两极差距缩小。
关于学法
 实验班运用了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逐步提倡和自然地运用了以下6种方法:一是在课堂上在注重学习听讲与自习,二是在课堂上注重独立与合作,三是鼓励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四是重视解析学习与感悟式学习,五是注重识记与运用相结合,六是倡导学生在正式与非正式的场合中自觉学习。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一是学生读书热情上升,尤其是阅读课外书;二是学生重视自学学习,但是缺乏规划计划;三是出现了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有的偏重讨论和辩论,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重视读有的重视说。但都使他们提高了语文学习成绩,获得了多方面的进步。
五、结论与讨论
结论一:关于教师:
1.教师要带着信仰的力量,用信仰的虔诚去感化学生。
2.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用思想去点燃课堂。
3.教师要有教学勇气,用勇气构建富有生命张力的课堂。
4.教师要有款待学生的态度,用款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结论二:关于教法
1.用生态性的方法培育智力差生。 生态性的方法就是把智力做为生命成长的一个部分和一个过程,以人为本,在保护的前提下,在尊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培育和训练。教育心理学认为,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
2.用感染而不仅是训导的方法教育行为差生。来自3个方面的感染力量最大。一是崇拜者的行为感染。二是教育者的行为感染。三是同伴的行为感染。
3.用一定频率的训练提高技能差生。技能差生就是在学习某项技能时学得慢、效率低的学生。训练技能即除了理解等思维活动,还需要身体各部分器官共同参与并熟练掌握和操作。
结论三:关于学法
在社会开放、信息畅通、价值多元的时代语境下,教育学生学好语文,需提倡丰富多样、相融相宜的学习方式。
1.在听讲与自习是学习语文;
2.在独立与合作中学习语文;
3.在静态和动态中学习语文;
4.在解析与综合中学习语文;
5.在识记与运用中学习语文;
6.在正式与非正式场景中学习语文。
六、需要说明的问题
1、由于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不断采取改革措施和管理力度,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管理方案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实施,课题研究很难控制相关变量,因此,研究结论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
2、课题研究内容深广,研究价值重大,但与之相联系的成果尚嫌薄弱,发表、获奖的论文层次不高,数量不多。在研究过程受多种教学活动和常规性工作的影响,研究工作尚不够深入,有的甚至还缺乏足够的严密和系统。即使结题,不仅有相当宽广的研究空间,而且有继续深入研究、深入探索的必要,仍然可能产生更大更多成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