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德育之窗
  3. 爱心基金
爱心基金

爱的心路

有这样一位默默奉献的老师。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在和爱人商量后,决定从并不高的工资中,每年拿出一千元钱用于资助我校考试进步最大同学的

 

有这样一位默默奉献的老师。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在和爱人商量后,决定从并不高的工资中,每年拿出一千元钱用于资助我校考试进步最大同学的助学金。他有一个秘密;“不要告诉大家,我是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底。
 
爱的心路
济源四中 原仁
我们都知道有一位教师匿名捐款助学这个事,对了,是我!现在有几个问题问你:(1)你想到是我吗?(2)想到我为什么吗?(3)想到我为什么现在不匿名了吗?问:甲......,乙......。我再讲一下还有一些议论:(1)有教师说捐一百我也想过捐,捐1000元还是每年自己没有那个魄力。(2)另有老师讲,他不应该捐我校,出什么风头啊?没看这么正能量的事校长从来没有鼓励过啊?(3)我住的村里有一个四中学生家长在街里议论这件事说:什么好事呀?又没有奖励我的孩子。(4)还有一个村民说:这个老师可能学习英雄人物学迂了,另一村民问,学那些英雄人物啊?前者说:肯定学习小英雄雨来,学习草原英雄小姐妹,学习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又问:他怎么光学习小孩呀?前者说:现在大人谁还干这事。我的娘咦!
我说明一下,当时是我要求校长低调处理这事。大家可能不知道,校长每年资助一个山区贫困孩子的学业,且每到年关慰问本村两个最年长的老人;我们学校还有好多默默无闻的感人故事,如苗源老师、卢娜老师等当爱心妈妈,每月去帮助某留守儿童;如张亚明老师、武沐阳老师,每年几次义务献血等等。我再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前年大年初四,我与爱人去封门看一家亲戚,吃过饭他家另有一个亲戚说去小有河下游的一个小山村看一个孩子,他说他是志愿者,对口帮助一个9岁的留守儿童叫小华,他要骑自行车去。我说我们一起坐我的车去吧。到那儿后,我们看到一个破旧的院落里一个孩子灰头土脸,正在给地锅灶里烧火。志愿者问:小华,你在干什么啊?小华说:大哥哥,我爸妈电话里说,过年的时候在深圳打工挣钱多,他们过年的时候没回来,说过罢年就回来看我。我想他们快回来了,煮了方便面等他们来了吃。我们几个的眼里都湿润了,大过年啊。小华看到志愿者有泪水,说:大哥哥,你是不是饿哭了,给,我给你盛一碗吃吧。我与爱人的眼泪都流淌下来。多么纯洁善良的孩子呐,他最需要别人帮助时,还是想着尽可能帮助别人。我和志愿者把小华领到他婶婶家,各拿出100元,让婶婶尽可能多关照孩子。回来路上,我与爱人商量资助贫困学生。
1000元,且每年1000元,对我的家庭来说不说多但绝不算少。它相当于我一年在学校食堂的餐费,相当于以前我每星期34次近一年的夜自习补助,它远高于我一家一年买衣服的钱!我与妻子都是农村长大的,骨子里形成了节俭的习惯,我们曾约定,超过百元的家庭支出相互通报。我从来不让妻子给我买较贵的衣服,说学校以前发的服装就够穿了。唯一较贵的一件冲锋衣是去年我孩子用她的一笔奖金偷偷给我买的。我的手机多年来感觉是教师中最便宜的之一,现在是学校结合移动公司送的,有点随上大流了。我在学校餐厅从来是吃便宜的,好像不知道学校的小酥肉什么味道。但我的确想通过捐助学生这件事为我校增砖添瓦。妻子听到我的决定说:“我听你的,但我建议,因为咱的姊妹们家庭条件也不大好,且大多都是穷亲戚,能否不让他们知道,不然说咱们闲话。我说:“好,咱们匿名捐。”我们回双方老家的时候谁也不提这事。我也与孩子进行了电话沟通—
“喂,原芳吗?”
“老爸,什么事?”
“有一个决定告诉你,想为学校捐钱助学”
“是不是老爸升官了?”
“没有”。
“那是入党了吗?”
“不是,怎么只有党员、当官才能捐钱吗?”
“我们这就是啊,一让捐款要求领导党员先捐,其他自愿,我是党员,前几天还被要求捐了20元呢,老爸啥目的啊?”
“呵呵,是爱心,你看我是学校人,你是从我们学校考上大学的,想报答学校。”
“老爸你真伟大,可比我这个党员思想先进,那捐多少啊?”
“现在捐1000,远景十万”。
“什么意思?”
“是每年捐1000,捐到我进天堂”。
“那。。。。我算算,10/1000=100年,你想再活100年呐?”
“是啊,我听人说做善事有好报,可得到成仙,算命的说我能活到150岁。”
“你哄我吧,咱家你当家,捐就捐吧,你有病还要每天吃药。等我挣钱了帮助你吧。”
下面我讲两个有关我母亲的真事,我13岁到离家30里外的县一中上高中,每到星期天回家,妈妈会给我炖一个荷包蛋吃,这时她都会把几个弟弟支到邻居家玩。我问:“弟弟们咋不吃,”妈说:“你在学校常常饿肚子,他们在家每天能吃饱。”我又问:“妈你咋不吃?”她说:“妈小时候吃多了,现在不喜欢吃了。”有一次我在堂屋吃完去灶火送碗时,分明看到妈妈在用舌头舔那个蛋壳里的残留下的一点蛋清,我的心痛哪。我读高二时,有一次妈妈跑了30里路到学校给我送了两个花卷馒头,她去学校厕所的时候,因不识字走进了男厕所,几个同学到教室告诉了我,我找到妈竟说“你快回吧,看看让我丢人。”妈后来再也没有去过学校。现在每想起来,我的心都在滴血,恨自己少年气盛,恨自己后来一直没勇气给妈妈道歉。我发誓等我到了天堂,一定跪倒妈的脚下说:“妈,孩儿当时不懂事,让您受委屈了。”在父母最后卧床的几年,自己因工作只能到假期伺候他们一段,大部分时间都是兄弟们关照,兄弟们对我有恩。多年来我每到腊月,都会花2000元以上给双方的姊妹们买些油、大米、面粉等,平复一下自己的一点报恩的心。
帮助别人是自己的一个喜爱,我感到自己同时也收获快乐。他人求助自己时我一定会尽力帮忙;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我会主动询问。在我眼前绝对不会出现老人倒地不扶的问题。如:周末补课结束时,如果与学生时间同步,我会在两个班上问学生要不要搭便车到市区;空车出校门向北,看到有学生向北奔走,我都会停下车主动问一声用不用我捎他一程,学生下车向我道谢时我说:不用谢,回家你妈问你时,你就说是学校的一个老师帮助就行。有次去王屋山,在白果树往回来的路上,我开车看到有两人路上步行,主动捎他们到了富士康。他两口很感动要给我钱,我说:你不坐我的车还是费那么多油,不用给钱,等你有机会时,请你帮助一下别人吧。他们说:谢谢你我们一定会。
妻子是我敬重的一位女性,真的!她不能说多么伟大,但绝不渺小。虽然她平时节俭,很少穿百元以上的衣服(百元以上花费要通报吔?!),但听我建议每年捐助学生1000大洋,毫不吝啬。我家每月五千左右的收入,绝谈不上富有,但我们追求精神的愉快。常常一起打打乒乓球,周末同步休息时开车一起去大自然游玩。家里流水叮咚,鱼鸟欢唱,奇石根雕,花草吐芳。我父母在世时,妻子对他们比亲生父母还好。我每到夜自习回家,10点钟妻子一定会把热腾腾的泡脚水备好,帮我按摩脚部,并及时给我剪脚趾甲。她说这对我的高血压有好处。说到我的高血压,妻子可比我上心多了,有几次我早上忘记吃药,她会骑车近20里给我送来。妻子每次若从外地回家定会给我带一些东西,而我呢,说来惭愧,好像只有一次,N年前的大年初一她还要上班,我与孩子到城里买了几束鲜花给她送到班上,她激动得热泪盈眶,娘吔!后来她说我不浪漫的时候,我都会这一次搪塞她。真的!我感到欠妻子的很多,但我心里毫不羞愧地说:若有来世再找老婆,我还会找她!!
我的孩子,听到我捐助消息,由惊讶到认可到支持,她在每年我给她生活费时,最后两个月表示每月少给她100元,这样省出二百用于捐助,说减轻我的负担;她后来表示,等她有工资时候,转由她每年1000元的捐助。实际上她现在每月有4500元的房贷,且是30年呐,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她说:她捐助要有条件,一要明捐,她说别人知道更好,二要受助人有承诺:等到自己学有所成时,回报我们四中。她说这个事一定要发扬光大,后继有人。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把我拍到沙滩上。我孩子被郑大一附院聘用,不少人惊讶,我现在给大家解密,这是“爱”的力量的胜利。我没权、没钱、没关系是三无人物,怎能撬动这个杠杆呢?在孩子应聘时,我给一附院的院长写了封自荐信,并在入围700取定100的过程中见了院长,他给我20分钟见面时间,我表达了几个意思:(1)我孩子专业优秀,是贵院一专家的得意弟子。(2)我教育孩子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孩子在贵院实习时,我让孩子每天微笑对患者,每天帮助12名患者给他们倒杯茶或者聊聊天,工作中找快乐,且能缓解医患矛盾。(3)我捐资助学,孩子支持,并表示工作后转由她捐助我的一系列举动使孩子更具爱心。(4)孩子思想进步,是中共党员。(5)希望善有善报,让90后知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可能感动了上帝,搬动了“大山”。呵呵,是不是像新时期的愚公!
我还有一个愿望,等我马入南山之时,我想把我的一些有用器官捐献出来,如眼角膜、肾脏等无偿捐给需要的人,但有条件:他须书面承诺,等他老去的时候,也要捐献。我想让我的单位帮我走好这一程序,还有我想让我的单位设立一个捐资助学基金,全阳光运作,我相信会有不少人响应,会有不少的老师,会有一些成功人士,会有一些学生家长,会有一些四中前校友参与进来,这可以让我们的学校更有名声。我想尽管现在的社会有不少阴暗面,但等我孩子到我这么大时,或者她的孩子长大时,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阳光、更美好,我们都应该看到希望。到那个时候我会在天堂里歌唱。我坚信,爱是可以传递的,爱是可以传染的,衷心祝愿我们的四中“且行且进步”,衷心祝愿我们的社会“且行且美好”。奥耶!!
                                                                                                                                                                                          原仁
                                                                                                                                                                                         2014.9.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