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教育科研
  3. 新课改
新课改

济源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和学

济源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2015年06月11日来源:济源教育网阅读:459济教研〔2015〕1

 济源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2015年06月11日  来源:济源教育网    阅读:459
 
 
 

济教〔2015133

 

                             

各中心校、市直学校:

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与学生社团活动工作,现将《关于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与学生社团活动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学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5611日   

济源市教育局关于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与学生社团活动实施意见(试行)

贯彻落实《济源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全市中小学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学生社团活动的深入开展,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与学生社团活动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其具体内容由学校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突出上述基本内容,同时,要有效整合社团活动、技术设计与创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构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科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要求如下:

1.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课程价值。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在编制课程总体规划时要充分认识到它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总体课程规划,认真组织开发具体内容、扎实推进课程计划的落实。 

2.加强与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设计。学校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体规划、学校课程资源开发计划、课程组织实施计划、师资配置计划、师资培训计划、课程教研计划等。

3.建立健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课程实施管理细则,包括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建立起“学校——教导处——年级——班级”的管理流程;活动指导教师工作制度;学生参与活的管理制度;安全责任管理制度;课时与进度安排;课程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等。

4.加强对课程的评价管理。每学期,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课程建设等进行评价,纳入学生和教师的综合评价管理。各类教学文件和资料应归档立案,为教师评优晋级提供原始依据。

5.加强校本研究,努力形成学校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但学校对具体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学校可以根据办学目标和课程整体规划,开发符合学校和学生发展要求、具有浓郁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建议学校要加强对活动设计、活动指导、课程建设过程的问题研究,规范研究管理工作,不断提升、丰富和完善,使研究工作课题化、成果化,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并持续开展,逐步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与品牌。

6.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选用或编印教师指导用书,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原则上不为学生提供教科书。

7.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市教研室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提高各基层学校课程开设的质量。要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优质课评选观摩等活动,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学校课程设计与开发自主权的重要体现。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特别是由同一学校或不同学校教师组成的开发小组。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要注重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校长是学校课程的主要决者和责任人。校长在课程管理中的任务是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严肃性,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过程,促进学校课程质量的提升

学校要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1)需评估。主要涉及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2)确定目标。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3)组织实施。根据《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编写《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并报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正式开设。(4)评价改进。包括教师撰写《课程纲要》与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评价、课程学习结果评价、学校课程开发方案评价等。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资料、课程修订完善的重要依据。

校本课程开发中涉及到的文件撰写格式要力求规范。(1)《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是学校在校本课程方面的框架性文件,是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它包括评估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结构框架;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设想;保障措施等。(2)《课程纲要》是教师任教课程开发的设计,可以视为校本课程的具体教材。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简介、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主题),活动安排(学习进度),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建议,主要参考文献等

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课程选用是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修改或结构调整;课程新编是指教师根据需要与可能而开发的全新课程。校本课程领域可以选用或编印教师指导用书,《课程纲要》即可视为教师指导用书,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素材、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

市教研室要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提高中小学校本课程的质量。各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编制的《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递交市教研室进行登记。通过开展校本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校本课程优质课评选观摩等活动,促进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享有幸福学习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幸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应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愿选择加入,可打破年级、班级、学科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学校要充分认识学生社团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与活动开展。(1)要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挖掘校内外可以利用的师资和教育资源,在条件和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组建各种学生社团、招募社团成员、开展社团活动。(2)学生社团活动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完善的章程、加入退出机制和定期开展活动制度,活动可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列入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要有活动计划、实施方案、评价意见、活动总结等。(3)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落实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活动时间、场地、设施设备、经费保障,以及常规管理工作,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每学期要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成绩与效果进行评价,并记入教师工作档案,为教师评先晋级提供重要依据。要做好优秀社团的工作总结推广、推荐工作,为优秀社团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逐步形成学校特色校本课程资源。

市教研室要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引导学校最大限度地将社团活动课程化,成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通过开展优秀社团评选等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市中小学社团活动水平的提升。

 


回到顶部